40年坚持手工揭裱装裱,这对夫妻让古旧字画焕新生


古旧字画揭裱工具



在新洲博物馆内,原浙江画院院长卢坤峰、鲁迅、郭沫若、何香凝等人的多件书画作品,都经过他们夫妻两人揭裱后重新装裱,再次展现出作品原始的神韵效果,使作品的真实性更具有历史特色。



40年仍坚持手工“慢活”



1月4日上午9时许,沿着齐安大道一路走,一个简易的门面上,挂着2块牌子,牌子上写着“古旧字画揭裱技艺工作室”“新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这就是夫妻俩的工作室。



记者推开门,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巨大的书桌,上面零散地放着一层层宣纸,还有排笔。右侧则是一张硕大的朱红案台,占据了工作室的大部分空间,这里就是揭裱字画的工作区,桌边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。四边靠墙的木板上,布满了宣纸粘贴过的痕迹。



“手工揭裱修复需要静心,所以经常需要低头伏案。”说这话时,洪画云无意识地抬头往后仰了仰脖子,因为长久的伏案工作,她的脊椎一直不太好。



洪画云告诉记者,她从20岁起正式跟着丈夫熊建平学习揭裱技艺,如今已有40年了。1983年,两人都在新洲文化馆工作,馆内需要一位字画装裱师,洪画云就自告奋勇地报名了。起初是学习装裱书画,后来在丈夫熊建平的指导下,洪画云开始学习家族传承的揭裱技艺。“他总说我手上的活细,适合做揭裱。现在我就负责做装裱、揭裱,他负责修复。”



字画修复前后



花鸟画修复前后



如今别人都用机器装裱做新“谋生”,洪画云却仍坚持手工。“机器装裱用时很短,大概一个小时,但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装裱,对原字画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 ”洪画云说,因为现代机裱使用的胶体进入纸张,会改变古代书画的纸张性质,“更重要的是,古代的字画往往呈现出一种淡彩淡墨的效果,而机器装裱过于机械,常常无法表现出原作的美感,也失去了其中独特的韵味。 ”



熊建平告诉记者,虽然手工装裱效率低,但工作室里却从没断过活,每年他们都要装裱书画2000余件。除了多年的老顾客,慕名而来揭裱修复的顾客也络绎不绝。对夫妻俩来说,手工揭裱装裱已是一门放不下的老手艺了。



曾修复清代第一科进士法若真字画



到目前为止,熊建平洪画云夫妻俩已揭裱修复了近两千幅书画作品,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,清代第一科进士法若真(黄山三杰)八尺宣书法、郭沫若、鲁迅、何香凝、卢坤峰等名人之作10余件,现收藏于新洲博物馆。正是这些揭裱修复的作品,使熊建平成为了新洲区非遗保护项目“古旧字画揭裱技艺”区级传承人,洪画云成为了武汉市非遗代表项目“古旧字画揭裱技艺”市级传承人。



洪画云获市级传承人



“古旧字画揭裱技艺,关键技艺在一个揭字上。”洪画云拿出一幅黄冈老友送来的旧字画进行揭裱,只见她拿出羊毛刷轻轻地扫去画上的尘土,随后拆除旧裱,取出画芯。熊建平取来一壶刚烧好的开水,淋在画芯的背面。“这一步是清洗画面,你看,洗出来的都是污水。”多次清洗后,两人将画泡在清水中,“一般还要泡个一两天,才好将画纸的腹背纸和命纸一层层揭开,这也是最难的一处。”洪画云介绍,将腹背纸和命纸揭下后,再需要的就是“修补破损”。



清代第一科进士法若真(黄山三杰)八尺宣书法



在洪画云看来,给旧书画修复就如同给它们“医治伤口”。“以遭虫蛀的画为例,虫洞处我们需要加新的宣纸,再进行打磨、抛光,才能看不出痕迹。”洪画云说,由于有些字画作品残缺破损比较严重,对于缺景少色的部分,需要在修复中补全其笔意,一笔一墨,只是起到“绿叶”的衬托作用。



“古旧字画修复很难像老师一样教授,靠的是动手实践,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师徒相传。但学这门技艺,可能几年都不会有经济收入,许多徒弟坚持不下去都半途而废了,有天赋、有悟性还能够出师的就更少了。”语罢,洪画云看向熊建平,两人不禁微微叹息。



古画修复对比图



传承老手艺,希望开办手工装裱艺术班



熊建平的字画揭裱手艺是从爷爷熊炳雅那辈传承下来的,年复一年,便传到了他的手里,他又传给了妻子洪画云。洪画云曾经拜古旧字画揭裱专家赵邵荣为师,学习全色技艺,从而更加完善了古旧字画揭裱技艺。40多年来,夫妻俩揭裱的古旧字画千余件,装裱字画上万件。



在熊建平看来,揭裱是最具有传承意义的一门技艺,揭裱师肩负着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,修复再造。“做这个必须要感兴趣,现在的孩子静不下心来,所以很难做好。 ”近年来,熊建平也收过不少徒弟,可这是一门又苦又累、还不能维持生计的手艺。很快,有的徒弟学了皮毛后放弃,有的靠机器装裱自立门户开店……



熊建平给小学生上课



面对手工揭裱技艺越来越少甚至会消失的可能,熊建平也很无奈。他说,之前去小学和老年大学讲过课,由于课程短暂,大家也无法深入了解。“如果有机会,我还是想开个揭裱艺术班,特别是美术生,来我这里学习,我和妻子都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古旧字画揭裱修复。”



(来源:极目新闻)